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孩子为什么要反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5: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冲突与争论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教育有时候意味着把带给孩子乐趣的事情结束掉。看电视、吃零食、打水仗、在外面玩耍、喧闹─身为父母的你总是那个“破坏乐趣的人”,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说:“够了。现在马上停止,不准继续。”这么做还真不讨人喜欢。完全可以理解孩子会抗议、咒骂或者心情变得很差,而且还会尝试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在“乐趣破坏者”身上。教育也意味着:督促孩子去做绝对不会带来乐趣的事情─整理、刷牙、上床睡觉、做功课。这些事很多小孩都不会自动去做。又可以想见,他们会抗议、咒骂、情绪恶劣并且把怒气发泄在要求他们做这些无聊的事的人身上。想象一下,孩子对每个要求的回答是“好的,妈妈”,然后立刻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你不觉得这样很奇怪吗?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
  他们更像整天在游戏式的打斗里互相较量的小狮子。
  异常行为的循环不息
  当你给孩子设定界限时,可以想见孩子会对此不满。他想要实现他的意愿并且为此抗争。你当然会认为他抗争的方式是一种不当的行为:他跑开、哭闹、赖在地上、打人、不待在他的床上。这些行为为何一再发生呢?孩子真的只是喜欢争辩吗?这一点值得我们再仔细想想:究竟发生什么事导致孩子做出异常行为?我如何回应?我给了他下一次要循规蹈矩的理由了吗?或者他有充分的理由,下回有机会时再度让人气到抓狂?孩子几乎总有理由继续做出异常的行为,这是父母造成的,但父母的本意并非如此。
  父母也是人。有时他们的反应正好达到反效果,奖励了孩子的不当行为,所以孩子没有理由改变。在这时候孩子几乎抱着这个基本愿望:“我要人家注意我!我要被重视!我要成为焦点!”
  我们再看一次第一章里那些“难搞小孩”的行为。先看要人不断陪伴的小宝宝保罗。保罗为什么常常大吼大叫,虽然他得到的关爱那么多?反过来问:为什么他应该停止大吼大叫?他每天经历的是,吼叫是值得的:因为每隔几分钟就能让妈妈为他想点儿新点子来玩。他何必自己找点事来做呢?又怎么会想到,自己就能决定不再继续吼叫呢?反正妈妈每次都会来安慰他呀。
  你还记得那个“幼儿班里的捣乱分子”派迪克吗?如果他又打别的小孩或者抢人家的玩具,会发生什么事?他妈妈会迅速地走近他,告诉他不准这么做以及为什么不准这么做,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她会特别积极地陪着他,好“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派迪克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得到妈妈更多关注。他为什么应该改变他的行为呢?
  吃饭习惯很差的卡劳拉的经验是:如果我吃饭胡闹,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样我就能延长和控制每次的用餐时间。
  上幼儿园的米莉安借着拖延战术让自己获准留在家里。
  薇琪借着肚子痛来逃避上学。
  所有这些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当又令人不悦的行为是值得的,他们会因此得到更多关注。至于选择做出哪些不当行为则没有太大差别。每个小孩都有其个人特质。每位爸爸妈妈也都有其特别脆弱的一面。孩子常能清楚感受到,哪一种行为最能让妈妈或爸爸感到不安。父母越是焦虑不安,孩子就越“占上风”。孩子还另外学到:“我不只要得到关注,我甚至要贯彻我的意志!我要比父母强!我来决定这里该怎么做!”
  孩子真的常常很有影响力,但这对他并没有好处。他觉得自己很强,因为在权力斗争时,在与别人较量时,甚至是跟大人较量时,他常常是胜利者,但这却跟真正的自信无关。孩子没有在自己内心找到平静。他觉得不被接受。他必须不断证明给自己和其他人看,他“比较强”。他必须每天想出新花样来争取注意,因为他确信:“反正不会有人自愿陪我。如果我的行为引起注意的话,立刻会有人来照顾我。如果我行为正常又平静,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真实案例
  这次来自幼儿园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上一页的循环过程。
  妮娜四岁。她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密。不过妮娜妈妈有时会觉得带妮娜很费力,因为这个小孩在跟妈妈分开时经常泪眼婆娑且伤心欲绝。
  妮娜很受其他孩子喜爱,因为她很有人缘而且是个点子王。有时候她会在外面跟朋友玩上一整天。也喜欢邀请玩伴来家里玩,但若没有亲爱的妈妈陪伴,她从来不去别人家玩。
  上幼儿园的第一年刚开始,一如预期,妮娜很难跟妈妈分开,之后就很顺利。但自从暑假过完,第二年要开始时,妮娜突然出现很奇怪的行为。她在家里就已经哭得肝肠寸断:“我真的一定得去幼儿园吗?”
  多数情况下,妮娜都由爸爸送去幼儿园,好让分离的痛苦不至于那么严重。到了幼儿园以后,“胡闹”继续上演。
  →妮娜哭泣。她不跟别人一起玩,而是坐在角落里,自顾自地低声啜泣,听了令人鼻子发酸,借此引起注意。若问她为何伤心,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伤心。”
  →幼儿园老师注意她。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候可怜妮娜,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找她一起玩个游戏。老师关心之后,妮娜停止哭泣,然后可以平静地自己玩好一会儿。
  →妮娜学到:引人注意的行为会被奖励。她想:“老师并没有陪任何人像陪我一样玩得那么久。我的眼泪似乎让她印象深刻。”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幼儿园里所有25位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以再开始玩。妮娜讨厌无聊地坐在那里等候。她发现如何能缩短这等待的时间:吃早餐时她又开始哭,光安慰没有用。于是妮娜常常获准第一个起身,到角落自己玩。不过她多半会继续哭。
  →老师觉得很气恼而且越来越不情愿注意她。当老师不知道该拿妮娜怎么办时,就把她送到园长办公室去。园长很忙,她想要妮娜赶快安静下来,不要吵她,所以常常给妮娜吃糖果(妮娜在家里只有星期六才有糖果吃),而且让她在办公室里玩了起来,她起初还轻声啜泣着呢。等妮娜平静以后,再送回班上去。
  →妮娜从老师处只得到少许自发性的关怀。若妮娜刚好不哭,老师会很高兴。她只有哭才能得到注意。因为妮娜的特殊行为,她跟其他孩子少有接触。渐渐地朋友也不再靠近她。妮娜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别的小孩都不喜欢我。”
  →妮娜学到:“注意必须靠争取才能得到!”她当然看出老师渐渐对她长时间的哭泣失去耐性。但她也知道必须怎么做才能得到特殊“待遇”,包括糖果,还有避开那无聊的团体早餐:那就是一定要哭得又久又令人同情才行。可惜的是,妮娜在争取注意的同时,也错过了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的乐趣!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第二天她又哭了…
  对抗争权的有效方法
  你是否已经察觉到,你与你的孩子也陷在类似的循环里?
  怎样做最有效
  给孩子更多责任
  第一章曾经强调过,孩子迫切需要界限。我们呼吁家长要认清为人父母的责任并决定自己所要设定的界限。那么现在我们又要建议“给孩子更多责任”难道不是矛盾吗?当然不会。两者其实是一体的。
  许多孩子似乎认为,被大人管是很正常的。他们对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不太了解。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跟自己相处,如何度过自由的和未经父母规划的时间。孩子必须在这个领域学习自己做决定并且负起责任。
  婴儿也能自己解决很多事
  想象一下:你的小宝宝吃饱了,你给他换上了干净的尿布。他健康活泼,你们一起愉快地玩了半个小时。之后你把他放在游戏垫上,想要做点家务。宝宝却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于是哭了起来。怎么办?你选择:立刻中断工作,抱起宝宝来安慰他吗?只要宝宝一哭,你就这么做吗?宝宝从这里学到了什么?
  他学到:“妈妈要为我的感受负责。当我心情不太好时,她要负责改变这个情况。”孩子没有机会为自己的愉快负责。他没有机会学到:“只要我想哭,就可以开始哭。但我也可以停止不哭,只要我想到更好的事可做。”你剥夺了他做“哭或不哭”的决定,而且你已经开始陷入“争取注意”的循环里。
  我的建议并不是“让宝宝不停地哭闹”。大部分父母在宝宝呱呱落地几周后就能从他的声调听出,什么时候他真正需要安慰和帮助。当他是出于无聊、生气、耍脾气或只是要实现他的意愿而哭时,他应该学习偶尔也要让自己安静下来。你可以待在孩子身边,每隔几分钟跟他说说话(还要继续哭吗?还是你现在想玩一玩?),或者把他抱起来一下。就算孩子不再是小婴儿,仍可以继续这么做。请记住:孩子有权心情不好。你可以要求他偶尔自己玩,但不能要求他喜欢自己玩。当孩子不是真有什么痛苦时,父母如果有能力以镇定和平静的心情容忍孩子哭泣,是非常有帮助的。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从中获益良多。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父母最常犯的错
  父母的反应不明确、不肯定
  如果前面提到的所有对策你全都派上用场的话,那么这场为争取大人注意的反抗对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多余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可能不愿接受你确定的规矩和界限。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根本没有认真看待这些规矩和界限。这一点该如何解释呢?
  有位四岁的小病人在妈妈陪伴下来到我的门诊,他一下就讲到重点。“不管我妈妈说什么,”他说,“她都不会做,她只是说说而已。可是我的保姆,她可是说真的。”
  孩子能清楚感受到大人是否说“真的”。当我们的反应是不明确和不肯定时,孩子就不会尊敬我们。他们连听都不听。令人惊讶的是,父母偏偏特别喜欢做出这类不明确、不肯定的反应,这反而刺激孩子去争取大人的注意。大部分的父母虽然看出他们的方法不怎么有效,却阻止不了他们一再重蹈覆辙,只一相情愿地认为:“总有一天孩子会懂的。”如果试过一百次都还不成功,那多叫人灰心呀!
  为了能从错误中学习,父母必须先知道并记住哪些行为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想先说明,父母最常犯的错误。请读者注意自己是否也曾这么做过。
  为什么孩子不仔细聆听?为什么父母已经竭尽所能,孩子依然继续做出不当的行为?下列几种父母的反应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鼓励孩子继续举止乖张。若你是正常的父母,会觉得其中有几种似曾相识。
  责备
  许多家长很喜欢责备。他们责备孩子的不当行为:“怎么还没整理你的房间!”“真是的,怎么又惹妹妹生气了!”“你怎么老是待在电视机前面!”“怎么整天含着奶嘴到处跑!”
  这类责备经常会再补上几句贬低的话,如“你这样真的很坏”、“太离谱了”、“你真叫人受不了”。总结来说,父母的意思就是:“你一直还没把我叫你做的事做好”或是“你根本没有仔细听我的话”。
  你也曾这样吗?孩子在听完这些责备后,立刻改变他的行为了吗?你只不过对孩子说出他正在做的事,然而这一点通常他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让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欢他的行为可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对孩子来说这些责备只是“发牢骚”。他从中得到的结论是:“她不喜欢我,所以我必须争取她的注意并且继续这么做。”当责备还另外包含贬抑时,特别会这样。
  责备永远达不到纠正行为的效果。因此别犹豫,赶快抛弃责备吧!
  片语:
  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爱的语言、爱的行为表达不被孩子理解,结果是父母与孩子陷入一种异常行为的循环之中,不断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该做这个或那个,一再骂他,一再讨价还价,最后一再让步的父母会渐渐恼火起来,总有一天会神经衰弱,与孩子相处变得动辄得咎。当真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时,父母甚至非常担心下一次的争吵。有些父母就算特别尽心尽力,把很多时间留给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违背其本意,陷入孩子“争取注意”的循环里。孩子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从这循环中解脱,只有父母能够开始从任何一个点退出这个循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7 02:35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