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综合交流] 名题之孙子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5:4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孙子问题﹝Sun Zi’s problem﹞记载于中国古代约公元3世纪成书的《孙子算经》内面,是原书卷下第26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用现代符号表示为N≡2﹝mod3﹞≡3﹝mod5﹞≡2﹝mod7﹞,其最小正数解是23。《孙子算经》中给出了其中关键的步骤是:“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因此可设N=70×2+21×3+15×2–2×105=23。原题及其解法中的3、5、7后来叫“定母”,70、21、15叫“乘数”。但在《孙子算经》中并没有说明求乘数的方法,直到1247年宋代数学家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才给出具体求法。70是5与7最小公倍的2倍,21、15分别是3与7、3与5最小公倍数的1倍。秦九韶称这2、1、1的倍数为“乘率”,求出乘率,就可知乘数。《数书九章》给出求乘率的方法,称之为“大衍求一术”。1874年清代数学家黄宗宪发现了求乘率简法,使“求一术”广泛流传。在西方与《孙子算经》同类的算法最早见于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算盘书》,同样没有证明。直到1801年,才有与秦九韶“求一术”同类的算法出现于高斯的《算术探究》中。1852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最早将“大衍求一术”介绍到西方,使中国独特之算法开始为欧洲人所知。现在一般数论中将满足同余式组数的存在及特性称为“中国剩余定理”或“孙子定理”。孙子问题的算法名称很多,宋代周密称为“鬼谷算”、“隔墙算”。宋代杨辉﹝1275﹞称为“秦王暗点兵”、“剪管术”,明代程大位叫它“物不知总”、“韩信点兵”,并在《算法统宗》﹝1592﹞中将孙子算法编成歌诀:「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整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译成现代汉语便是:三个人共同走路,其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性很小,五棵梅花树总共有二十一枝,七个孩子当正月十五日时在家中团圆,把一百零五的某个倍数减去,就得到答案。按照这首歌诀,问题的解与上文一致:x=70×2+21×3+15×2–2×105=23。推动了该算法的普及。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5:51:18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来看一看,瞧一瞧啊~~
板凳
发表于 2013-2-18 16:46:1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博学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30 08:48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