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庭教育] 富二代纨绔子弟何以获诺贝尔化学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13 11:0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现在,只要一提到“富二代”这个词语,人们联想到“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好像是说富二代就是跨掉的一代?
  去年11月份,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与郑大学子畅谈青春与理想,高考最公平没高考拼不过富二代对话大学生。它的潜台词是说不通过高考你能“拼富二代”吗?
  就是白岩松说过的一句话,如今成了“高考励志标语”,可见它的威力、它的能量。
  今天上午,一家长给我打电话报佳音,一方面是问我他孩子报什么专业好,我直接了当说道报师范当老师得了;另一方面是他孩子通过复读2年,终于过一本线,其主要原因是儿子开窍了,开窍了什么呢?
  “开”学校行政楼大厅的LED大屏幕上打出的——
  “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么一句话的“窍”。
  最后说道,如果学校早几年有这样的“高考励志标语”,或许他儿子复读的时间要少些年,一幅后悔的样子。
  
  据说,这种靠高考“拼富二代”的励志标语,在全国很多,非常留行——
  学校希望提高升学率,班里多考一些本一、多上几个名校、出几个高考状元,以此作为学生奋斗的动力。
  家长期待多少年心血的付出终于熬到了收成之时,以此作为孩子奋斗源泉。
  
  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是指望孩子不再穷了,通过高考“拼富二代”能够有出人头地之日。
  实际上,靠“高考拼富二代”不过是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风景这边独好”旅游的广告词而已。
  靠“高考拼富二代”的意义,在于为考生打上一针改造命运的“鸡血”,这是中国式的高考吗?
  此刻,我想到了一个没有靠“高考拼富二代”的富二代“差生”,在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毅然决然地“愤发”学习,最后成为响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他是谁?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谈一下诺贝尔奖的伟大之处——
  诺贝尔科学奖,是科技成果对于人类社会贡献的最高奖项。既包括科研成果本身的价值,也包括其对于相关学科发展方向的后续影响。多数情况下,成果是在取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得到奖项,其影响力为世界之最。
  为此,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可见诺贝尔科学奖是多么伟大。
  然而,诺贝尔奖自设立100多年的历史中,时至今日,为什么在中华大地却没有出现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是中国人的智商低吗?
  中国人笨吗?
  不是的,中国人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国家,中国人一点都不笨,中国大陆加入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行健、钱永健、高锟,还有就是台湾加入美籍的李远哲。
  
  中国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根源在哪里?
  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不在今天的话题中。
  
  今天的话题是富二代“差生”为什么获诺贝尔化学奖?
  这个“差生”的名字叫维克多·格林尼亚。
  这是真的吗?
  是真的!
  不信的话,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871年的5月6日,在法国美丽的海淀小城瑟堡市,一家很有名望的造船厂业主的家里,一个名叫维克多·格林尼亚的小男孩出世了。这个小男孩就是1912年发现格氏试剂,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有机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
  
  当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更何况家里经济条件又这么好。
  
  于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切都听命于孩子。夫妻俩以为只要孩子过得痛快就行了。从来也不批评和管教孩子。有谁会想到,这位著名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年竟差点因为父母的最爱而葬送了自己和一生。为什么这么说呢?
  格林尼亚的父亲是一家造船厂的老板,特别有钱,作为富二代的儿子格林尼亚,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父亲经营工厂很忙,从不过问儿子的任何事情,只知道用金钱来满足儿子的欲望。他的母亲对他更是百依百顺,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相当说一不二,特别的牛,牛到什么程度呢?人人都得听他的指挥,为他服务,整个瑟堡市都知道维克多·格林尼亚是一个顶顶有名的纨绔子弟。由于父母的宠爱,格林尼亚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游手好闲的坏习惯。小学、中学从来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当然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糟糕的是父母管不了,别人也不敢管。又有谁愿意得罪这位财大气粗的老板呢。父母的宠爱为社会上造就了一个二流子。母亲更是不会对他说一个不字,孩子小的时候是“爱”,误认为儿子将来也一定是当大老板的料,等到大了想管也关不了啦。
  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格林尼亚的学习一落千丈,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但他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富二代怕什么,家里有的是钱,什么“差生”不“差生”,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有人曾预言,格林尼亚家的产业将毫无疑问地葬送在他手里。
  由于格林尼亚长相英俊,出手大方,很多年轻美貌的姑娘都非常爱慕他,他为此挺自豪,挺有成就感。
  但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那是1892年秋,维克多·格林尼亚经21岁了,他仍然是整天无所事事,寻欢作乐。一天,瑟堡市的上流社会又举行舞会,无事可做的格林尼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似乎这种活动就是专门为他举办的,他可以任意挑选中意的舞伴,尽情地狂舞。在舞场上,他发现坐在对面的一位姑娘美丽而端庄,气质非凡,在瑟堡市是很少见到的。不知不觉便动起心来,何不请她共舞呢。格林尼亚很潇洒地走到这位姑娘的面前,微施一躬,习惯地将手一挥,说道:“请您跳舞。”姑娘端坐不动,似乎颇有心事。格林尼亚进身细语道:“小姐,请您赏光。”姑娘微微转动了一下眼珠,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态。格林尼亚的劣迹,这位姑娘早有耳闻,她不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共舞。格林尼亚长这么大,还没有碰过这么实实在在的钉子,更何况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脸往哪里放啊。这当头一棒打得格林尼亚有点不知东南西北了。他气、恼、羞、怒、恨五味俱全,一时竟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好友走上来悄悄耳语道:“这位姑娘是巴黎来的著名的波多丽女伯爵。”格林尼亚不禁吸一口凉气,冷汗渗出。他定了定神,重又走上前向波多丽伯爵表示歉意,总得给自己找个台阶下吧。谁知这位女伯爵早就想教训教训这个无人敢管的二流子了,她并不买格林尼亚的帐,只是冷冷地一笑,脸上显出鄙夷的神态,用手指着格林尼亚说:“请快点走开,离我远一点,我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挡住了我的视线!”被人宠坏了的格林尼亚此时已无地自容了,他的威风、傲气、蛮霸一扫而空。在瑟堡市称雄称霸多年的格林尼亚被波多丽女伯爵三言两语打得落花流水。
  格林尼亚闭门不出,检讨自己的行为。多年来在父母的宠爱下,在社会的纵容下,自己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呀。
  
  20多岁的人了,五尺男子汉,要本事没有本事,要品德没有品德,竟成了社会上的一个“公害”。他想到波多丽女伯教训自己时,周围人都窃窃私语,人们早已看透了自己的品行,而自己的狐朋狗友也都纷纷躲藏起来,不敢露面,看来真是不得人心啊。正是女伯爵的那句话,犹如钢针刺心般的痛,他幡然省悟,这一切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最爱”所造成的,他羞愧,他忏悔,他要远离这个堕落的家庭。
  这一年他21岁。
  临走时他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请不要找我,让我重新开始,我会战胜自己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
  要知道,他自愤、自醒的时候他是21岁,比苏老泉还早7年。读到这里,家长朋友们一定会问:“这个昔日盛气凌人、东游西逛的富二代又在骗父母。
  你想呀,我们现在的人都在谈什么胎教;0岁方案;早期教育;三岁入学都觉得晚三年了,要赢在起跑线上,如今他格林尼亚都21岁了,说什么成功,那不是空谈吗?到底他会不会成功呢?
  21岁那年,他来到里昂,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过去所耽误的全部课程,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
  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的精神赢得了有机化学权威巴比尔器重,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就这样他不停地研究,不停地实验,1912年,这个昔日因父母溺爱而成为“差生”的格林尼亚,距离家出走整整八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出走时留下的诺言。他终于成功了,他成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林尼亚试剂”而名扬天下,成为响誉海内外的大科学家。
  格林尼亚失败、成功我们可以用“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悍虏”来形容,这是千百万父母家教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望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深思并实践。
  
  爱,需要有一个度,过分的爱,是一种出力不落好的爱;是一种不领情的爱;是一种好心当作驴肝肺的爱;是一种制造“差生”的爱。
  爱,过度的爱,是一种溺爱;是一种过了头的爱;是一种毁灭的爱;是一种变成害的爱;对子女的爱过了头,就变成了残酷的“害”。
  水之所以会溺死人,就是因为人被水淹过了头,吸不到氧气而窒息死的,当溺爱也如此的时候,他已不单纯的制造“差生”的爱,而是毁灭“差生”的爱。望天下父母爱孩子要科学地爱,要有艺术地去爱。
  关于对孩子的爱,请听教育家孙云晓说“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两种爱心,两种结果。许多父母在辛辛苦苦地孕育孩子悲剧的命运,正在用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错误的教育正在加紧制造着21世纪中国教育的灾难。”这并非危言耸听。
  对于教育孩子、对于爱孩子这个问题,我们要把爱藏一半、留下一半,。放一放,放下手来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去做,如此,我们眼中的所谓的“差生”,就会成功!
  所以说,当一个人,他一旦知道为什么而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不用“催逼”、不用“考试”、更用不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诱人广告,来激励,他就一定成功!
  否则,只会增加我们孩子的的“仇富”心里。你说是吗?
  但愿我们的父母,不要以此,来改变孩子的命运?!
  但愿我们的学校,不要以此,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6-3 20:47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