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感悟] 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28 13:58: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风清扬 于 2013-7-28 13:59 编辑

实际上,知道孩子该读什么书?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其实,与其说“孩子该读什么书”,倒不如说“父母读什么书”;与其说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倒不如说如何让父母喜欢读书

  为什么?
想一想,如果父母不读书看报,孩子能够读书看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想一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就以“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为题写此博文,作为献给6.1儿童节的礼物。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共和国伟人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对于这个问题自然无法作出完全的统计和全面周详的介绍。毛泽东一生爱书,在他的床边有两个大书柜,放着他常翻阅的书籍典册。他的私人藏书多达12万册,毛泽东一生读书多得难以考究。不过,我们可以从他的藏书中,从他的批注中,从他的著述中略知大概。毛泽东保存下来的藏书,种类繁多,规模宏大,有1万余种,近10万册。其中有不少书籍上留下他的批注和圈画。而毛泽东读而未藏的书籍,或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可以说,毛泽东的思想和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调查研究,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实践,也来源于他对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孜孜不倦地吸收和扬弃。他的博览和广学,赋予他观察和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赋予他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智慧,赋予他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迄今为止,中外历史上的领袖人物,很少有人像毛泽东那样能够兼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并且在博览深读“有字之书”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又有独到的创见。

   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的9月8日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读了7分钟。这就是说,他几乎是在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其一生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他以自己的读书实践实现了这个诺言。【毛泽东:一生爱读书的共产党人 2007年10月20日 中华读书报】

   可以这样说,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从读书的角度讲也可以说是读书的一生。现在不是提倡创建学习型社会,号召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吗?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

毛泽东在飞机上看书

   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若论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出其右。毛泽东早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读了《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从此,他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间断过读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

  我们看,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对于读书,尚且如此孜孜不倦,况我们常人乎?

教育的今天,你想让孩子读书,而自己却不读书,这样的教育孩子读书行吗?还谈什么“孩子该读什么书”吗?因为,现在很多人考完试就喊解放了是为考试而读书。

     于是,湖南湘潭湘机中学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那书就跟下雪一样,好多好多书,(地面)整个被书盖住了,烧书、丢书,还有倒水,拿那种饮水机往下面倒,水桶往下面倒那种。”(引自2012年3月29日央视《新闻1+1》播出《少给孩子“进补”!》《湘潭多家学校假日补课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

  书者,乃学生的武器也。
  试想,学生愤恨将自己的武器烧毁、丢掉,他(她)怎么能上战场英勇杀敌?

   所以,对于解决“孩子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首先是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为什么读书?

  1.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孩子为什么要读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些读书的名言名句这恐怕是家长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读书”的最好回答吧。

   还有些家长自作聪明,指着那些在烈日下扫马路,在严寒中搭钢架的工地民工,告诉孩子如果不读书,将来的生活就是这样。这些有的教育家已经将此写进自己的畅销书中,这是让孩子为什么读书的教育吗?这种教育,轻者使孩子看不起体力劳动,重者会给孩子人生观消极影响:万一自己读书不好了,未来就这样,会从小失去信心。

记得小学时课本,讲到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老师问: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了赚钱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当官而读书,有的说为了讨老婆而读书。只有周恩来说:为了中华之掘起而读书。至今,这句话还挂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周恩来读书还在清末吧,那时学校是没有统一课本没有统一大纲的,周恩来小小年纪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淘,难得可贵。不过,其他孩子的回答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也知道了读书的目的,虽然是家长灌输的。毕竟没人说为了父母而读书,为了考试而读书。

  从追求“书中自有黄金屋”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如今对读书的理由感到茫然,不少网友认为,社会应该承担起责任,营造乐于读书的氛围,提振人们的信心,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完完全全在于我们的教育者,还没有真正做到读书的重要性——

   关于读书读书的重要性,原温家宝总理说过:“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

  由此看来,读书,不是人们没时间,关键是人们没有读书的习惯,没有读书的动力。

  其实,古人对读书与命运的关系早就有深刻的认识。
  古人有个说法,是关于人的命运的,叫做“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要避凶。”
  我们看,古人将“读书”改变命运的方法中列第五。
  想想看,古人对“读书”尚且如此重视,而今天我们却有些人还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事实上,“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19岁时就能用12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思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方面,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纵观中外古今历史大凡成功者,大部分无一童年不和书有关,我们看——
  (1)毛泽东与读书: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三代书香出贵人”。
  这里的“书香”是指书香门第的意思。古代的书香,也不是指油墨的香,而是古人为防止蠹虫咬食书籍,在书中夹放的芸香草的香气。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毛泽东是中国历史最爱看书的伟人,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
  他对读书的酷爱,那就是一生与读书为伴,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不论在担架上、卧室、办公室、会客室、旅途中、还是病床上,他始终离不开书,尤其是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是以书为伴。
  据报道就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天,1976年9月8日5时50分,他还在读他平时喜欢的《容斋随笔》。毛泽东谈起读书来,他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孙中山与读书:“革命不忘读书”
  “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孙中山一生的信条之一。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可以说,读书伴随着他一辈子,尤其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一个落伍者
。(引自张笃勤著《孙中山读书生涯》87页)
  曾经有人问中山先生在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
  他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先生的手里,经常拿着书,不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哲学和各种书刊,他都喜欢阅读。
  无论何时何地,中山先生身边总带着他心爱的
书。

  (3)法拉第与读书:“酷爱读书迷恋科学”

  法拉第电磁学之父、电化学的奠基人,这位铁匠的儿子,家境贫苦,他只在7岁到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书的学徒。
  法拉第为什么“酷爱读书迷恋科学”?
  最重要的是法拉第在书店打工时发现一本他早就想看的《大英百科全书》,他不禁激动不已,任周围工人的说笑,他一概听不进去,一边装订着,一边忙里偷闲地看上两眼。“这书太有趣了,一定想办法看完。”他渴望了解它,掌握它。而时间稍微充裕一点的是午休时间,别人去吃饭,他却读书。只要能读书,什么吃饭、休息都不顾。
  书是法拉第通往科学之路的向导,在他当装订工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本好书逃过他的眼睛。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靠刻苦自学丰富着自己的知识,为后来从事极为艰难伟大的事业做着准备。
  在后来法拉第给大科学家写信,希望充当实验助手,被戴维引荐,开始了科学研究。他在物理和化学等多方面都有杰出的发现,其中电磁感应定律是他的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这项发明引起了电学上的革命,受到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称赞。
  法拉第他喜欢读书,“酷爱读书迷恋科学”,利用在书店的条件,读了许多科学书籍,并动手做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完全是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并把他做过的实验整理成《电学实验研究》一书,书中收集了三千多个条目,详细记述了他做过的实验和结论,是一本珍贵的科学文献。大发明家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小学,这个世人皆知,他之所以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

  (4)爱迪生与读书:读书要有“目标”

  爱迪生是伟大的科学家,但是童年时被视为“低能儿”,只上过3个月学便离开了学校。
  12岁那年,他当上了火车上的报童。
  火车每天在底特律停留几小时,他就抓紧时间到市里最大的图书馆去读书。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当时,他随着兴致所至,任意在书海里漫游,碰到一本读一本,既没有方向,也没有目标。
  有一天,爱迪生正在埋头读书,一位先生走过来问:“你已读了多少书啦?”
  爱迪生回答:“我读了15英尺书了”。
  先生听后笑道:“哪有这样计算读书的?你刚才读的那本书,和现在读的这本完全不同,你是根据什么原则选择书籍的呢?”
  爱迪生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按书架上图书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一本接着一本都读完。”
  先生认真地说:“你的志向很远大。不过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
  这席话对爱迪生触动很大,后来他看到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成为他确立学习方向的一个转机。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专业目标,把读书的范围逐步归拢到自然科学方面,特别注重电学和机械学。定向读书,终于使他掌握了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成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
  

  (5)林肯与读书:热爱读书的青年

  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也是最伟大的总统,要知道他不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而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林肯作为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同时他还是美国第一位遭到刺杀的总统,更是一位出身非常贫寒的伟大总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父母是英国移民的后裔,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的西南部,开荒种地为生。9岁的时候,林肯的母亲去世了。  
  林肯1809年02月12日出生于肯塔基州哈定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小时候,他帮助家里搬柴、提水、做农活等
  青年时代先后当过售货员、乡邮员、测量员和木工等,1832年竞选伊利诺伊州议员失败,1833至1836年任伊利诺伊州新塞勒姆邮政局局长。林肯没有固定的职业,四处谋生。成年后,他成为一名当地土地测绘员,因精通测量和计算,常被人们请去解决地界纠纷。在艰苦的劳作之余,林肯始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他夜读的灯火总要闪烁到很晚很晚。在青年时代,林肯通读了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读了《美国历史》,还读了许多历史和文学书籍。他通过自学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而充满智慧的人。在一场政治集会上他第一次发表了政治演说。由于抨击黑奴制,提出一些有利于公众事业的建议,林肯在公众中有了影响,加上他具有杰出的人品,1834年他被选为州议员,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总统。  
 人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将门出虎子等等……
  林肯这个穷一代孩子为什么没有成为老鼠在家庭里打洞?
  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好学者必成大器;事实上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这就得益于他林肯继母支持他的学习。林肯后来成了律师,又参加了总统竞选。林肯当选总统后曾经这样说:“我的一切都属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是他天使般的母亲支持他如饥似渴的读书!               

  (6)马克思与读书:读书的脚印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博览群书有关。为写作《资本论》,马克思研究了1500多种书籍,光笔记就写了100多本。马克思的笔记不少是自己制作的。
  据报道“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学习了10年多,他总是准时到那里,坐在D行第2号座位上。马克思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经过常年累月地摩擦,竟把水泥地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   
  以上只列举了部分名人的读书故事,其实,大凡名人没有一个不爱读书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电视媒体控制人们日常生活世界里,书店的生存业已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书店接二连三地走入困境,书店越来越少;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少。

  (7)现在孩子喜欢读书吗?

  今天如果有人问,现在孩子喜欢读书吗?

  可以毫不客气的回答不喜欢!

  为什么?

  主要是我们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捣鬼。

   现在孩子喜欢读什么书吗?孩子爱看恐怖小说!孩子为何爱看恐怖小说?

   读没有用的书,丧失斗志的书,为什么?还是我们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捣鬼。

   一个爱书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犹太人爱书有悠久的传统,不论大人孩子都爱读书。在以色列,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者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居世界之最。在犹太人家庭中,可以没有高档家具,但不能没有书橱书架,犹太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就是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他们视书为高洁之物,若放错了位置,就被认为对书不敬而受到指责。人们日常也十分珍惜书。犹太人从来不焚烧书本,即使是攻击犹太人的书,可以不看,但不许毁坏。而且,书毁坏了一定要修补。
  其实,我们的民族也是一个爱书的民族,只是由于教育的“方向盘”错位,才使爱书的“车子”的走进了死胡同!
  但愿我们日后的教育,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考试更不单单是为了分数。
  但愿我们日后的学生,读书、学习像往法拉第、爱迪生那样的去做,再也不做撒书、撕书、烧书的蠢事了。

  俗话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朱熹曾作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可是,现在很多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好?

  2.孩子应该读什么书?

  孩子应该读什么书?
《弟子规》说得好“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不是博通事理的人所写的书,要摒弃它,不可阅读;因为这一类的书说理不清,用理不当,会遮蔽你的耳目,障碍你的智慧,破坏你善良的本性与志节,让你分不清是非曲直。”

   也就是说,好的书,只要阅读,坏人也会变成好人;坏的书,只要阅读,好人也会变成坏人,为什么?

  这个问题先打着,我们先看什么是“圣书”?

  其实“圣书”就是好书。

  四书五经就是“圣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与《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与《春秋》。

  名人传记就是“圣书”!

  励志方面的书就是“圣书”!

  像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都是“圣书”!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是“圣书”!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回答“好的书,只要阅读,坏人也会变成好人;坏的书,只要阅读,好人也会变成坏人”这个问题。

  卢梭这个人,我们知道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学名著《社会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其独到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传体小说《新爱洛绮丝》出版后,成为人人争看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等作品也已经成为世界名著。
  
可是卢梭在他的少年时期却是一个靠撒谎、骗人、偷盗等为生活无赖,并且是个性变态,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的恶习。
  我们能想到吗?就是这样一个在错误中走岀来的“坏孩子”,后来却成为著名教育家、革命家、哲学家、思想家,并成为哪个时代的伟人。
  他对人类的贡献正如卡莱尔说的“他教导的东西,整个世界将去做和创造岀来。”是的,拿破仑法兰西共和国的缔造,美国独立宜言的起草,起源于他的“天赋人权”。
  卢梭这样一个坏孩子为什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其主要原因是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注:卢梭的母亲是牧师的女儿,属书香门弟,因生他难产去世,他有一个比他大7岁的哥哥,但早年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就只剩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
  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学徒生活在当时是一种最苦的生活。他不时遭到店主的欺侮、鞭笞,纯洁朴实的儿童心理受到了不应有的折磨。他用顽皮儿童所常用的方法来自卫和求得生存,他怠惰、撒谎、偷窃。常此以往,他的性情变得十分孤癖,好发空想妄念,看到别人的自由而哀叹自己的奴隶处境:有话不能与他人谈,桌上有菜肴却不是他能染指的,果腹只有三成饱。他唯一的安慰就是躲在一个角落里翻阅一些杂书,或一头栽到木床上睡觉,去做他理想的美梦。  
  
  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注:文中部分内容引自 卢梭 百度百科)
  众所周知,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可以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思想家,谁说读书不能成才?

  卢梭的众多成就完完全全得益于少年时期的读书,并为以后的“为人性反思”而打下基础,否则他可能不折不扣的变成一个标标准准的外国小流氓了?!
  这就是“
好的书,只要阅读,坏人也会变成好人”教育故事。

  有的父母常常这样问?我们也知道让孩子读好书,家里面买了很多很多的好书,怎耐,孩子死活就是不看这些好书,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3.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看苏老泉是怎样激发儿子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爱看书好奇心?只是如何让孩子喜欢读书的他山之石,我们完完全全可以模仿。

  现在,只要提起苏洵,人们都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父亲。在民间他还有个名字叫苏老泉,这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能是唯一位科举考场下的落榜“差生”。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里了解他的信息。咋一读这句话,好像是说苏老泉从27岁才开始读书。实际上并非如此,他是从19岁参加科举考试的,考了20多年也没有考上。后来还是他儿子在20岁的时候成为高考状元之后,皇上看在他一是教子有方,二是看在他的才华份上,免试成为国家干部。让这位打死都不愿意参加考试的老翁,真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为什么?

    其-是苏洵科举失败后,添了个心病“因为这一时他已经有了-种惧怕考试的心理。”(引自《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 译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第44页

   其二就要从苏洵的性格谈起:苏洵自幼性格内向,不好言语,但却喜欢结交斗鸡走狗的顽皮少年,整日在外面东游西逛,就是不读书,同时他的青春期特别强烈——“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必又痛恨那个时代的正式教育方式。我们都知道好多有才气焕发的孩子确实如此。”(引自《苏东坡传》同上第22页)苏洵的所作所为,他的老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让愤青儿子收心,给他便找了个对象,岳父程文应,免费做起女婿的家庭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谁知道这个愤青无意于功名,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没有一点效果。他还在高唱但丁的歌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气得程老先生没法说,只好回过头对亲家说“你怎么不让你儿子走正道?”

  你猜苏洵的老爸人家是怎么讲的“让他玩吧,树大自然直,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万物一样,开花有先后,结果有早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你就不用逼,更不用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时候一到,不成功才怪呢?”只说得哑口无言。
  程老师不说,但是,也有朋友问他,你儿子不用心读书,为什么不肯管教,此刻,苏洵的他老爸很平静地说道“这个我不用发愁。”(
引自《苏东坡传》同上第23页)看人家苏老爷子,一不逼,二不比;让孩子自逼、自比、自激、自愤、自醒、自悟。
  苏老泉这-醒悟,不要紧,唐宋八大家里,苏老泉一家却独占三席;这-醒悟,不要紧,醒悟岀教育的本元、教育的大道——
  
(1)严格有度:

   说到“严”这个字,在古代有相当的权威。“严”代表着父亲,词语“家严”的“严”指的就是父亲,如严父;“严”代表着师傅,如严师,其中,还有“严师出高徒”之说;此外,我们常说的人生有三宝,其中一宝就是“父严母慈心不老”,这里指就是“严”字。苏老师的家庭教育是严格的,但不是严酷,这两点是有着区别的。

   在家庭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本着“循循善诱、诱导启发、因人施教”方式去进行,尊重孩子的个性、天性、本性,让孩子习惯于,而不是就范于,同时又给孩子们留下思考的空间叫做“严格家教”。而让孩子处处在有压力的、惧怕的环境里实施家教,父母用孩子童年的天真、快乐来代替自己的高期望泠值,如,当孩子不按自已的意愿行事,便骂咧咧说道,你小子给我老实点,在偷懒、耍小聪明、耍嘴皮子,我还修理你,再给你两耳光,信不信?这就是强迫式的家教,是“严酷家教”。苏老师两兄弟的教育是严而有格。

   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要提倡“易子而教”呢?尤其是的古代,主要原因就是严格与严酷把握之度。过宽,则为溺爱;过严,则父子相责。苏老师如果这个时候出生,说不定也是超一流的教育大师。

(2)欲擒故纵:

  苏老泉家里的两个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非常听话的乖乖孩子,而是不喜欢读书,淘气顽皮。正如《苏东坡传》中所写“东坡和堂兄妺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同上第27页)为此,苏老师是非常的担忧,害怕弟兄俩走自己的老路子,他也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办法,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不理想。尽管如此,苏老师并未采用“冷暴力、热暴力”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而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想想自已的过去,孩子的现在,他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投其所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顺性而育”、“因人施教”、“因人施学”、“因势利导”。

   他是如何积极引导不思学习的儿子?采取“欲擒故纵”之术,为积极引导,诱其入门而设其圈套。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老师就躲在他们能看得见,又不能看见的一个角落里“偷偷”看书,-幅神神秘秘的样子。当兄弟俩发现之后围过来观看时,他又将所读之书神秘“藏”起来。

   兄弟俩发现了老爹的这个“怪异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偷看”什么好书,真自私,想-个人独吞,没门,于是兄弟俩好奇之心调动起来,便趁父亲不在家之际,悄无声息地寻找老爹所藏之书,发现以后,兄弟二人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越读越想读,渐渐地,弟兄俩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偶尔苏老师还故意来个声东击西,发现之后不让孩子们看,这样以来更加激发二人读书的兴趣,有时生怕老爹看到之后不让读,反而一人看着、读着,一人边听边站岗放哨。

   就这样兄弟俩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便调动起来了。苏老师采用“欲擒故纵”的小把戏,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他根据孩子的天性好奇心、逆反心,把强迫孩子读书(要孩子读书)变成一种寻宝(找书、孩子要读书)游戏,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此时苏老师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之心,让两兄弟战胜了心中的贪玩之魔,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任。

(3)夸奖欣赏:

   当两兄弟文章写的好时,不但夸奖、表扬,而且还要宣传,怎么宣传法?是不是拿着儿子写文章在大街上到处吹牛?错怪了!

  且看,当苏老师感觉到大儿子的《却鼠刀铭》和小儿子的《缸砚赋》写得好,苏老师为调动兄弟俩的写作积极性,思前想后,大胆决定,就让他俩个用上等的纸誊写出来,并且精心装裱-番,然后挂在墙壁上。让家中所有的人或是家中的客人都能够看到,这样的效果,是非常神奇的,不仅激发孩子读书写作的兴趣,而且还大大地提升儿子高考的必胜的自信心。你看,在那个时代,苏老师这法子有没有创造性?

   用现在的来说,这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值得每-位家长学习并向朋友推广,以发扬光大,以造就更多的文学家、科学家乃至于诺贝尔奖,解放“差生”指日可待。   

  (4)博览群书: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那个时候的国家教委,虽说没有现在新课标什么的,但是也有指定的教学大纲和专业教材《四书》和《五经》,一般将诸子百家排除在外。而苏老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但与那个时代的家长不同,更与现在的家长不同,而是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样样都读、都学。在苏老师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开始喜欢贾谊、陆贽的文章。

   当东坡在读到《老子》后才箅是真正找到了知音,于是呼,感叹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此后《庄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东坡的一生。

   实践岀真知,东坡和他的弟弟并没有因为看这些教学大纲没有的闲书、杂书而影响高考成绩,大儿子反倒成了高考状元。现在想想这苏老师真够胆大的,说他是一个苏大胆当之无愧。年青时,虽说愤青,但他这一生也是非常热热衷政治的,只是命运不济,高考的大门因心病而无法进入,自古无场外的举人,也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为了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时常把朝廷高官的文章拿岀来当课外教材。

   有一次苏老师觉得欧阳修的《谢宜诏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写岀了心中的所需。文章的内容让苏老师得起了红眼病,让大儿子看后,仿写一篇读给自已听,治治自已的红眼病,大有过把瘾就死美感,这样死也冥目了。听话的大儿子,深感老爹患有“朝闻道,夕可死”心病,于是很快完成老爹交给任务,买了医爹心病之良药:他的“谢表”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一句话,听得苏老师满脸喜气,心花怒放,赞不绝口。直夸道“儿子呀,希望这句话,日后你真的能够用得上,老爹死就冥目了”。

   苏老师在儿子心中播下这样的种子,他能不开花吗?东坡果不负老爹之期望,不到20岁就中状元、中进士,-生中不但多次进入学士院,也常收到“对衣”、“白马”这样的赏赐。真正实现儿时的梦想。

  苏老泉教育孩子的读书成功之处,在于他掌握了教育之道核心密码:欲擒故纵

  其实,欲擒故纵的读书方法,是让孩子如何读书最好方法。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7-28 14:03:37 | 只看该作者
来分享学习了
板凳
发表于 2013-7-28 14:22:3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来爱书吧
地板
发表于 2013-7-28 17:28:20 | 只看该作者
好长的帖子 看了得顶
5
发表于 2013-7-28 17:29:0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能回复
6
发表于 2013-7-29 09:01:3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7
发表于 2013-7-29 09:06:32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真个真是看了很久
8
发表于 2013-7-29 09:08:16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小的时候少接触电子产品为好,多读一些开卷有益的书
9
发表于 2013-7-29 09:57:22 | 只看该作者
活到老学到老。
10
发表于 2013-7-29 10:43:49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留下来慢慢地看,跟孩子也读一读,挺好.
11
发表于 2013-7-29 10:51:2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有点长,洋洋洒洒。 不过含金量还是蛮高的,顶一个。。。
12
发表于 2013-7-29 11:32:30 | 只看该作者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很多孩子没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
13
发表于 2013-7-29 17:05:01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很性格也有些关系  性格文静的孩子更喜欢看书一些
14
发表于 2013-7-29 17:13:51 | 只看该作者
长篇小说啊,很好很好。孩子喜欢读书,叔喜欢孩子
15
发表于 2013-7-30 08:47:44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6-4 21:03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