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生活] 汉字的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16:1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过世界上大部分文字,发现汉字是最特别的,它是那么的特殊,以别于其他各种文字,英文chinese character也是别有用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非字母文字,是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历史悠久不表示它落后),几乎每个汉字都有意义,而且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无一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同音的汉字靠着字形来区分,而且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偏旁往往还能提示字义,如“辨辩辫”,最能体现这个关系的典型代表就是现代化学用字了,如“氧硅铝”等,而罕用字由于变化较少形旁作用可能会更大,使我们看到这个字就能猜到它的大概意思。虽然很多字字形讹变了或简化了,但仍然无法改变汉字的性质,而这些是拼音文字无法达到的。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由于汉字主要不是表音,因此虽然历史的发展造成语音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汉字的字形基本稳定,其表示的意义也变化不大(曾经听过拟上古汉语朗诵诗经和论语,拟中古汉语朗读的唐诗,对于今人简直就是外语,可为什么我们还能读懂或部分读懂?不得不说这是汉字的功劳),而拼音文字由于是表音的,因此随着语音变化文字也在变化,语音的变化大于字义的变化,且从文字上难以察觉(按部首排列的古代字典今人犹可查,但安音序排列的就不同了)。对于拼音文字而言,看古人的书就像是我们看全是通假字或全是那个时代“音标”的书,即使用当时的语音去读都要猜测,完全不知何意,用现在的语音更不能破解了,因此对于以前的历史典籍是非语言专家不能解读,英国人已经不能读懂几百年前的文章了,我们稍有文言文水平读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中的大部分句子仍然不会有太大问题,读几百年前的古代白话文更是如此。正是由于汉字的超历史性,使得汉字所负载的文化因素要多得多,不过拼音文字也不是完全没稳定性的,如light、write等有些字母原来是发音的,但现在语音改变不发了,但字形仍然保留,只是稳定性弱得多了,若论实用方便可能语言比不上文字,但文字的传承性是语言无可比拟的,而发挥最大传承性的文字就只有汉字。不同方言之间可以使用统一的汉字,如中国南方方言的语音差别甚至超过欧洲很多国家的语言差别,但他们的书面语交流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相同的汉字发音不同而已,汉语高度分裂而汉字高度统一,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互相认同感,可以说没有汉字就没有如此大的中国,甚至其他毫不相关的语言也可以借用汉字,如日语、汉语。这就有点类似阿拉伯数字了,各地有各地的读法,但却有统一的写法。汉字数量众多,在造成很多困难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便利,汉语中大部分词是双音节词,而词的组成方式主要是合成的,因为几乎每个汉字都有意义,汉字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偏旁对字的提示上,也体现在字对合成词的提示上。因此还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对比以下这些词:火车-train、汽车-car、公共汽车-bus、自行车-bike,cattle、bull、cow、milk、beef-牛、公牛、母牛、牛、牛肉,这些词从汉字上都能看出联系,而英文则不能,因为英文中像football这类合成词是很少的,很多单词还是得死记硬背,不过英文词缀对词性的提示作用还是不可忽视,如英文中的很多反义词从字形上就能看出。因此说汉字虽然字数庞大,入门难,但这个代价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是词语记忆的简单,而拼音文字虽然字母数量少,入门易,但带来的代价却是庞大的词汇量。其实说中文难只是西方人之谓,因为我们根本属于不同的文字体系(英国人学法语就容易多了),中国人学英文又何尝不难?
同样由于汉语以合成词为主,不同科目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清楚。像英文等语言,在不同的领域为表达不同的概念,常常会造很多单词,而从未学过这些单词的人对于这个领域的语言会非常陌生,因此在英语中才会有商务英语等很多的分类,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术语之称,但是一般不会造新字而是采用已有的常用汉字去合成词语(除化学领域造字可能要多点),这些汉字一般与词义都相关,而普通人一般都认识这些字,对这些术语的理解难度就要小得多。
有人说字母简单分辨率高易于识别,其实不然,看起来好像汉字挤成一团不易认,但汉字各个不同(形似字并不多,不像字母数量有限),是二维的,区别性强,个性突出,只要知其轮廓即可、不需要知道每个笔画(而字母文字是线性的,轮廓特征不足、必须看清单词的每个字母),而且正是由于汉字的二维“繁杂”和高密度才带来汉语书面语的简洁,拼音文字虽在同等面积上看起来简单,但它所占的线性长度就要大得多,方块汉字不管笔画多少看起来速度都是一样的,可单词内部也是有方向的,越长读起来时间当然就越多,因此汉语在很多语言中都是最短的。汉字比拼音文字写得慢但却读得快。而读的时间比写得多,我们还是得到了相当的便利。虽然字体大小也会影响篇幅,但我们所做的比较是在人们读起来最舒服的字号下进行的,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
不过由于汉字入门难,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汉语的负担还是会很大,而且很多拼音文字的表音准确率高于汉字的表意准确率,且不像汉字表意那么隐晦,所以人们在初始阶段学习起来要快很多,因此在拼音文字国家文盲率要低很多,但这种问题是可以靠教育手段来解决的。而且汉字在国际交流和信息领域仍然有诸多不便,但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就对汉字自轻自贱,毕竟它依然在为我们服务,而且它是我们的character!
总之汉字的两个突出优点:稳定性和表意性,这是世界所有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从自然发展来看,语言的变化要大于文字的变化,但文字可以以强制的方式改变而语言则很难。难得汉字两千多年没什么根本变化和大规模破坏,可却被简化字糟蹋了,而我们在破坏了汉字的优点之后却又没有学到拼音文字的优点,正是未学他长反失己所能,使之陷入两难境地,可以说简化字是一个半废品或半成品,前者可能更恰当。
汉字和拼音文字各有其优点,总之,由于汉语方言分歧大、同音字多、历史文化因素等等,对于拼音化,官方已经明确放弃,也没有人会提起这事了。只要汉字不影响我们的发展,我们还会将它坚定不移地使用下去!
拉丁化没有成功,我们还在为汉字感到性欲,若真的成功了,我想我们也不会为它感到哪怕一点点惋惜,这是由文字的惰性决定的,我们从小就学的拉丁文,已经熟悉并习惯了拉丁文,看见陌生的汉字除了神秘复杂难学的印象还有什么?它是历史淘汰的东西,是古代的落后的封建的东西,能跟我们先进的现代的拉丁文比吗?只有考古学家才会去接触它,就像我们习惯简化字的人看到已经陌生并离我们远去的“繁体字”一样。
汉字的表意是靠偏旁部首体现出来的,如“氵(三点水)、刂(立刀旁)、亻(单人旁)、辶(走之底)、扌(提手旁)、犭(反犬旁)、忄(竖心旁)、礻(示字旁)、衤(衣字旁)”,以及“纟饣讠钅”等简化偏旁,虽然它们简化了,但由于命名为改变,对这些汉字的表意性没什么影响,“讠”虽然样子与原部首“訁”差别很大,但我们看到它时仍然会想到“言”,每当看到这些偏旁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朝它所表示的事物联想,对我们识字理解字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可现在我发现很多不成字部首的命名不但对汉字没有提示作用,反而会误导我们。通过对这些部首的总结,我觉得有下述命名不当:
“冫”本来表示“冰”的意思,如“冷、冰、凝、冻、冬、寒、凌、凄”等都与寒冷有关(况净决等字本从氵),改称“两点冰”比较合适;
“阝(左)”为“阜”字的变形,本与土坡有关,如“陵、陡、陷、阴、阳、陆、阻、降、陛、隆、隧”,有一些因为字义转换可能看不出来,而我们现在却叫它双耳旁,只是样子有点像而已,改称“阜耳旁”比较合适;
“阝(右)”为“邑”的变形,本与城邑有关,如“都、邢、那、邯、郸、邶、酆、邹、邱、邺、鄂”,很多都是地名,改称“邑耳旁”比较合适;
都是脚的意思,如“降、爱、忧、处”等,不过有很多讹变,而且这个偏旁不常用,只要知道是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攴/攵”本为“又(右手)”持棍棒形,与手有关,如“敲、收、牧、改、教、放、败、畋、救、启”,“条修”本也从攵,与文毫无关系,宜称为“驱手旁”,而且“攴/攵”宜统一为“攵”;
“瑾(左旁)”稍微好一点,为“斜玉旁”,由于玉王相似,在汉字隶变后为了区别在玉上加一点,但作为偏旁保留,如“碧、瑕、琉、璃、琥、珀、玳、瑁、理、瑾”等;
“灬”本与火有关,有关烹饪的“烹、煎、煮、蒸、熬、熏、熟”和“热、烈、照、熊、焦”等都与火有关,只有“熨煲烫灸炙”等少数字中还保持着火字底,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以之为偏旁的不是火字的变形,如“马、鸟、为、无、焉”以及作底的“燕、鱼”(这两个字下的火为形符而非义符,也就是说,火不是表示火意思而是像尾巴的形状,打个通俗的比方“*”叫星号键为义符,“#”叫警号键为形符),不过大多数还是与火有关的,可称为“四点火”;
“罒”为“网”的上部变形,一般与网有关,如“罗、罚、罟、罩、置”,另外表网的还有“罔冈”的外围,一般表声,宜称为“四网头儿”;
“儿”为“人”在下部的变形,如“元、见、兄、儿、光”等都与人有关,改称“人字底”为好。
除了这些,还有:“月”,可以表示肉或月等(前者占大部分),由于小篆中“月”与“肉”字形相似,在隶变过后,单用的“肉”便增加纹饰以别于“月”,而做偏旁时就混同了,只有少数如“腐瘸”等字改为“肉”,其他如“脾胃臂膀胳膊背肌脊腿肠胫脚骨腕胸腹肋股膝肩”仍为“月”,与本为月的“明期朝”等不同,一般称为月肉旁; “宀”为宝盖头,一般与房子有关;“囗”为国字框,读wei2(围),一般与围墙、周围有关。
不要认为这是没事找事,若在小学还增教一些简单的汉字偏旁方面的知识,并不需要什么专业基础,不但不会加大负担,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很简单的知识大部分人在认字时都没学过,很多人连有些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把很多汉字当做纯粹的符号来死记硬背,浪费了很多至今有意可查汉字本身的资源,不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不知道是教育部门不重视呢还是教师本身水平不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2-5-4 17:09:5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楼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板凳
发表于 2012-5-4 17:09:56 | 只看该作者
顶的就是你  
地板
发表于 2012-5-4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不错!!!!!  
5
发表于 2012-5-4 19:3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是种美德,嘻嘻
6
发表于 2012-5-4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努力,再努力!!!!!!!!!!!  
7
发表于 2012-5-4 22:36:39 | 只看该作者
多回帖,赚家长易论坛币 {:4_120:}  
8
发表于 2012-5-5 08:37:5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这贴写得好啊  
9
发表于 2012-5-5 08:37:5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觉得很有用  
10
发表于 2012-5-7 16:1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茉莉蜜茶 于 2012-5-9 17:07 编辑

哈 谢谢啦 !谢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31 20:58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