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生回乡闻“泥土香”,为何其父亲服毒自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9 18:4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河北青年报》10月17日 河北保定阜平县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
  对于这则新闻,不少人指责这名父亲太迂腐——
  读罢这则消息,相信大多数读者思绪都是杂乱无章的, 同时内心非常的矛盾,我们既有对苗卫芳坚持奋斗毅力的钦佩,也有对他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出现此现象无尽的疑问——
  但是,我们是否读懂了一个父亲悲怆与无奈了吗?
  他真的是今日“读书无用”的翻唱版吗?
  他为何会选择回家种地闻“泥土香”?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他选择回家种地后为何会出现其父亲服毒自杀?
  今天出现这样的问题悲剧谁之过?
  可是,谁又能读懂一名老父亲的绝望与叹息?
  想想看:数千年了,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途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哪家孩子读了研考了博,当家长的脸上必然写满荣光,谁知道孩子走了一圈却又回到原点,特别是儿子成为村里的反面教材苗风山崩溃后选择自杀,确实是可信的逻辑。
  想到这些,“知识能改变命运”、“望子成龙”、“条条大路通罗马”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词语浮现在了笔者的脑海里,它们或许能够贯穿整个悲剧的始末。
  曾几何时,女博士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闻“泥土香”,这“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今年在8月3日在微博上发出的内容。实话说,从这位女博士的“吐槽”中看出,她是非常单纯、幼稚同时也天真的,她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心话)在微博上广而告之,无疑是她的心声的真实吐露,也是大多数当代高学历的大学生们的思想的真实反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此所引起的轩然大波的结果,是她始料不及的。
  可是,今天的研究生苗卫芳回乡闻“泥土香”,其父亲为什么服毒自杀呢?
  我们知道:态度决定一切!心态直接决定人的激情和意志,关系着事情的成败。在整个事件中,扭曲的心态成为了促使悲剧发生的催化剂。
  通过《河北青年报》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是苗卫芳的心态失衡,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恒心和毅力,导致其找工作时常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不能持之以恒地做好已经拥有的工作,挑三拣四,最后芝麻西瓜都没得到。
  另一方面是其父的虚荣心太重。对于儿子的回家种地行为,不仅不为其子寻找不足之处、帮其重树信心,争取早日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反而变本加厉以自残的方式来讽刺其无用,打击其本就弱小的自信心,这种行为是其父心态扭曲最好的诠释。
  再就是“社会舆论”成为了贯穿整个悲剧事件的主心骨,街坊邻居议论纷纷: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苗风山老两口也“后悔供儿子念书”,他们原本期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可到头来他又回来种地。
  当下,我们大钅气候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专科生、本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比较困难。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学生满街走,硕士伸伸手,博士生才能抖抖手。据媒体报道:尽管人社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但是公众普遍用脚投票,还有毕业生揭开了“被就业”的秘密。父母为供孩子上大学节衣缩食、扯债拉债,学生十几年寒窗吃尽了苦头,就业形势如此艰难,除了那些名牌大学以外,普通大学还有吸引力吗?对考生来说(特别是农村考生),如果成绩不理想,升名牌大学无望,还不如趁早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积累工作经验。从投资性价比看,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发出“读书无用”的感叹并不难理解。
  事实上,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气得父亲服毒的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性。苗卫芳之所以选择回家种地,与这样几个因素不无关系:所学近现代史专业是冷门专业,年龄偏大已经40岁了,且思想偏激,只心仪“铁饭碗”工作,为此我们不必过分渲染“读书无用”的悲情,但是堂堂研究生竟然沦落到回家种地,成为当地的“反面教材”,气得父亲服毒自杀,依然值得反思。特别是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不可小视。
  古有“伤仲永”的无限惋惜,也有对“范进中举”的可悲可叹,都是源于社会环境中的舆论压力而发生的悲剧,都成为牺牲品。“读书能改变命运”、“望子成龙”等在更多的时候是激励人不断奋进的催化剂,但有时也会演变为“如山”的压力,成为压垮人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让“社会舆论”永远激励人奋发图强而不至成为绊脚石?这将成为今后一个永恒的话题,全社会都有责任为发挥好“舆论积极效益”而不懈努力。让全民都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怀疑;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讽刺,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其实,我们的社会还需要纠正一种认识——
  那就是,谁说大学生、研究生,就不能种地?就不能养猪?就不能掏大粪?就不能扫马路?就不能做家政?就不能当保姆?就不能买猪肉?就不能当工人?工作无贵贱之分,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是正当工作,能养家糊口,总比死爱面子的待业失业强很多倍。
  现在,你在网上点击:就能看到郑州大学法律系高材生养猪的故事——
  王小利是个女孩子,毕业于郑大法律系,且是个“高才生”,在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村南的凤凰山上,已经整整坚守了5年。她说,如果有可能,她想聘用几个大学生和她一块儿创业,工资高一些也没问题。
  王小利的大学同学大多找到了很体面的工作,而她却是个养猪的。对于别人异样的眼光,王小利说,她从没有后悔过。现在,她的“养猪经”越念越顺。有人对她说,早知养猪行,还上什么大学,直接养猪得了,没准儿早就发了。王小利却认为,如果没有大学时的刻苦学习和社会实践,现在她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她说,知识都是相通的,有了知识,即使养猪也可以比别人养得好。(从“高才生”到“猪司令”毕业于郑大法律系的王小利守着荒山养猪,艰苦创业每年获利百万元2009年4月15日大河报)
  我们看:养猪让王小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虽说现在大学生放低身段的务实就业姿态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不应对大学生、研究生从事“服务、劳动”之类的新闻说三道四,但是太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研究生也成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却让人难以释怀。
  因此,我们在强调研究生种地是个案的同时,不能忽视就业难的现实。而且要反思中学应试教育弊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考虑改革高等教育积弊。当前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人才浪费的问题突出。
  近年来,高校扩招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规模大增。不少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本科生并驾齐驱。有消息说,今年研究生又将扩招。大学生数量是上去了,但是师资力量没有同步跟进。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读大学学不到真本领,就业十分困难,不仅导致“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这样一来,高等教育的积弊也暴露无遗。
  由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今天研究生回乡闻“泥土香”,参加“劳动”,他的父亲服毒自杀的主要原因,与其说是“社会舆论”的压力,倒不如说新时期“就业观念”的落伍。
  所以说,面对研究生种地的个案,不仅要规劝苗卫芳放下研究生身段,树立理性择业观,不要迷信什么“金饭碗”,也希望更多大学生反思今日人生定位,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加上我们的政府与社会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用人单位一般不会乘人之危,肆意对求职大学生、研究生“压价”,同时大学生、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如此,大学生、研究生,就是种地、就是养猪等,也是无限光荣的、伟大的!就像王小利那样,只要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况且建设中国将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批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的大学生、研究生何乐不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6-5 11:32:20 | 只看该作者
谁说回家种田就不行,不是一样的有出息,比在城市里面差吗,我看不会的,至少空气要好的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10 17:01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