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城生活] 这些年过年的变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8 16:5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ocument对象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现在过年,大家都感到年味越来越淡,一个年过完,好像跟平常没有什么两样。有人认为是平时吃好了,不再像过去那样要等到过年再来打牙祭了。有人说是现在不让放鞭炮了,冷冷清清的不像是在过年。有人说,是因为贫富差距大了。即使是一家人,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也会造成互不来往。还有人说是因为现在住的是高楼大厦了,每个家庭讲的是独立空间,不像原来住平房,相互之间经常串门。其实原因很多,就如同拜年一样,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年时的拜年是中国人过年时必须有的,小辈们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给小的压岁钱。就这一点,各地有各地的规矩和做法。这就叫做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然后是同辈们相互之间拜年。
  记得小的时候随父母在城镇生活,因为不在老家,没有这么多讲究,于是跟长辈拜年这个环节经常被忽略,没有太深印象。也就不太懂得老家的规矩。有一次回到老家过年,大年初一跟着爸爸去拜年,先跟伯伯伯母拜年。开始从没拜过年的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爸爸在一旁提示着该说什么,我没听得很清楚,结果意思说得不准确,但也不是句坏话。大家在那里笑。爸爸有些生气。因为是自家人,伯伯说:“自家人没这么多讲究,起来吧。”一人给了两毛钱压岁钱。就这样算是过去了。
  然后就是到每家去拜年。开始没有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结果到每一家的情况还不一样,刚刚学会了的几句拜年的话,到了另一家就要变一种说法了。我们小,不懂为什么要变化着说,就去问爸爸。爸爸一时半会也跟我们解释不清楚,就要我们跟着走,跟着说就是,不许乱说话。这可是把我们整的够呛,不能不说,又不能乱说,还有什么是乱说我们都没搞明白。同时有几个词和字在过年是最忌小孩子无心说出来的。所以,小孩子被反复嘱咐后紧张,大人有时也紧张,生怕我们哪里做得不对说的不对了。因为我们不是在老家长大,老家的规矩我们一概不知。就这样小心的,别扭的跟着爸爸到各家拜年。弄得我们极其不愿意跟着去,可是又不能不去。
  后来在堂哥的解释下,才知道那一村的人几乎全是我们家族的人,也就是说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因为传了好多好多代,家族人怕辈分弄错了,于是有了‘字辈’。也就是你的名字中有一个字辈的字。这个字就代表着你的辈分。这样说下来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有时要叫那比我还小的人为叔,有时那跟我们同龄人叫我为叔了。
    
   这就是老家拜年中学来的知识。
  人长大了,出来劳动、学习和工作了。因为离家远,小时候那种被动的跟着父母跟别人拜年的事一直很反感,一个人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于是没有想跟那个拜年,要跟谁拜年的意思和概念。一个人吃饱,全家人不饿。虽然感到一些孤独,但也落得个潇洒自在。完全不懂人际关系。
  谁知单位的领导来了,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吃饭,免得我一个人孤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组织单位有家的人员轮流坐庄,相互串门拜年。因为有家的就有锅碗瓢勺,有烧火做饭的家具。于是无论哪家,任你会不会做,每年同事拜年第一家是在主任家里,然后排着队一家一家下去。等到每家走完。这个年也就过完了。于是我也学会了这种同事之间的拜年。虽然那时物质紧缺,但是,这一餐是绝不会弄得太差的。这种形式的拜年坚持了好多年。也让我们在这么一个拜年形式下,相互沟通,互相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为今后在一起顺利地工作打下基础。
  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居家条件的改善,物质的丰富,对生活享受的更高要求,以及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等因素。相互串门的少了,自己在家做饭菜招待客人的更少了。这种相互串门的拜年形式,走到哪家吃到哪家的做法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改革开放以后,那些年开始了写明信片拜年。不知谁的策划,还用抽奖的形式将其推广。那时年轻的学生们采用这种形式最多,除了因为学生好奇并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因素以外,同学之间的友谊、男女同学的微妙关系,还有些是暗恋别人的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写句贴心的拜年祝福语,甚至是暗示对方自己的喜欢。于是就有了谁得到的明信片多,谁就让人羡慕的时尚风潮。
  后来有了电话,无论远近,即使在外地也可以打个电话拜年。当时就觉得有电话真是方便啊!顶多就是跟领导拜个年,送个礼什么的。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打个电话拜年就是了。省去了去哪家不去哪家妥与不妥的纠结,省去了拜年时买什么礼品的烦恼。
  再后来有了手机,可以发短信拜年。当时还觉得很时髦,很有趣。还一个劲煞费苦心的编辑短信拜年。光那两天发短信就把个手指都弄得僵了,而且编辑短信也很累。后来发现可以转发,于是就转发拜年短信。再后来手机发短信有群发功能,就采用群发了。最好笑的是有些人没注意一些拜年短信是留了名字的,一不小心,一个群发,发了出去。留下的是别人的名字。哈哈哈……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楼林立,住房条件的改善。各自家庭的独立空间与他人的隔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发生什么变化?加上一个孩子的政策。以后的人会怎样拜年?
  我们等待答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3-2-18 17:04:11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有趣
板凳
发表于 2013-2-22 14:41:21 | 只看该作者
年味慢慢变淡,和小时候的不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6-14 20:21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