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说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6:2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个单元所选的是戏剧,包括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在整套教材中,只编排了这一个戏剧单元,所以我们在选文时非常注意剧作的代表性、经典性。《窦娥冤》和《长亭送别》(节选自《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教学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分别就四篇课文具体谈谈。
《窦娥冤》
1.把握剧中主要矛盾冲突。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对于古典戏剧和现实主义戏剧来说尤为如此。把握住主要冲突,对于理解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结构安排等方面都有帮助。《窦娥冤》的主要矛盾冲突双方是窦娥昏官桃杌。桃杌是黑暗残暴的官府的缩影,他是剥夺了窦娥活的权利的关键性人物,因此可以说这部剧作主要表现了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良、哀告无依的普通百姓和掌握着百姓生杀大权而草菅人命的封建官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认识到窦娥所面临的对立面之强大,从而更深地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的强烈与彻底。
2.注意剧作的结构。“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窦娥被父亲抵给蔡婆做童养媳。到了第一折开场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期间,窦娥的命运又发生重大变故──丈夫早逝。不过,这一情节并未在剧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剧中人物蔡婆之口让读者知晓的。这样,剧作既获得了故事发展的必要背景:窦娥寡居,蔡婆家中没有男人支撑门户,又避免了情节枝蔓、拖沓。第一折中,赛卢医和蔡婆的出场,一下子就使剧情紧张起来,并引出张驴儿父子出场,然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尖锐的矛盾冲突在张驴儿和窦娥之间产生,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这样,作者只用了三折加上一个楔子的容量,就把剧情推向高潮,并让读者看到窦娥身世之苦、性格之美、反抗精神之强烈,看到恶棍流氓及昏聩官僚之可恨、官府之黑暗,足见结构之紧凑、巧妙。
3.欣赏人物的语言。剧中窦娥的唱词是通俗、泼辣,符合她市民女子的身份,表现出她直爽、有主见、口齿伶俐的特征。这一特征是贯穿始终的,我们从她讽劝蔡婆不要随便答应亲事、和张驴儿针锋相对以及在公堂上的申辩中,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因此,第三折里她指骂天地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不突兀,是人物在特定情境里的应有表现。
4.欣赏人物形象。领会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有的精神魅力,即她的“争到头,竞到底”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雷雨》
1.注意剧作的结构。周朴园年轻时和侍女侍萍曾相恋、同居过,并生有两个儿子,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没有了它,后来周、鲁两家的人伦悲剧就无从发生了。作者将这个情节处理成“潜在情节”,由周朴园和鲁侍萍在三十多年后重逢相认时把它揭示出来。这种结构安排,使《雷雨》全剧(除去“序幕”和“尾声”外)的现实剧情在一天时间内发生、发展、结束成为可能。
2.认识课文节选的部分在全剧中的地位。课文是从第二幕里节选出来的,放在全剧里看,它只是剧情的开端和发展。不过,从这一部分里,读者得以获知周、鲁两家存在的特殊关系以及有关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因此,可以说,这一部分的情节即决定了剧情的悲剧走向。同时,周、鲁相认的情节也是对周朴园、鲁侍萍二人的一次很好的“画像”:周朴园的虚伪、自私,鲁侍萍的坚强、克制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3.体会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揣摩人物语言中蕴涵着的潜台词。话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阅读时如果一直平平地看下去,不去细细领会对话中的“机锋”,就很难体会到话剧的魅力所在。比如,鲁侍萍关窗户的动作让周朴园觉得很熟悉,一瞬间勾起了他的记忆,于是他脱口而出:“……你──你贵姓?”突然问一个身份地位悬殊的老妇人姓什么,是有些唐突的,可见周朴园在发问的时候是不假思索的,陈年往事如电光火石般亮了一下,吸引着他追寻下去,让他一时忘了自己的处境以及现实利害关系。鲁侍萍的回答是“我姓鲁”,他松了一口气,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姓鲁”,接着试探性地说:“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可见周朴园不愿就此将回忆的闸门合上。为什么呢?可能他隐隐约约意识到面前的这个老妇人来历不寻常,也可能家庭生活长期以来让他觉得腻烦、无趣……总之,对于这些细微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并推动着情节发展的地方,要注意品味。
《长亭送别》
1.认识崔莺莺和崔母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所在。崔母叮嘱张生:“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而莺莺说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两相对比,很清楚,崔母注重的是面子名声、门当户对,莺莺眼里则只有两情相悦。在封建社会里,莺莺的爱情观无疑是进步的。
2.注意场面的变化带来的戏剧效果。在送别筵席上,莺莺和张生隔桌而坐,老母在旁,莺莺纵然满心里想和张生“举案齐眉”,也不能如愿,真可谓咫尺天涯!她全副心思都在张生身上,张生暗自垂泪而又竭力掩饰的样子都看在了她眼里,更加重了她的离愁别苦,也引发了她对妨碍了爱情的功名富贵的不满。可是,这些心思,她都是不可能直白表现出来的。筵席上,只有崔母单调的张罗倒酒的声音,这情景多么沉闷、难捱!然后,崔母先回家了,留下莺莺和张生话别,此时两人才好像一下子去除了束缚,得以倾诉衷肠。前后不同场面的对比很有戏剧性。
3.欣赏人物的语言。虽然关汉卿和王实甫的剧作有所谓的“本色派”和“文雅派”的区分,可是就课文所节选的这一部分看,除了“端正好”“一煞”“收尾”等有限的几支曲词堪称典雅蕴藉外,莺莺的大多数唱词活泼、口语化、不做作,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离情别绪。
《哈姆莱特》
1.把握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在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展开,在课文里出场的另外几个主要人物中,霍拉旭属于哈姆莱特一方,雷欧提斯只是被克劳狄斯暂时利用,并不完全属于克劳狄斯阵营,王后则不属于任何一方,她还天真地希望双方能握手言欢,和睦相处。正是由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才使得哈姆莱特在克劳狄斯精心布置下的“比剑”圈套中不至于完全落败,而最终能够和克劳狄斯同归于尽。
2.欣赏紧张激烈、变故迭生的场面。课文里主要情节是“比剑”,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较量。这个情节的发展偏离了克劳狄斯预设好的轨道,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本来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决意要杀死哈姆莱特,可是在比剑开始前,哈姆莱特的坦诚的表白让他犹豫了起来,这种犹豫不定的心理直接影响了他事先和克劳狄斯定下的阴谋的尽快实施;王后执意喝下克劳狄斯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延缓了哈姆莱特的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露克劳狄斯的毒计,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时机惩罚了克劳狄斯。
3.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形象。从课文所节选的部分里,难以把握哈姆莱特的全貌,不过可以初步了解这一形象:他机敏,无所畏惧,而又有挥之不去的天命思想;他高傲,尖锐,而又能低下高贵的头,真诚地向别人道歉,剖白自己的心迹。总之,这是一个呈现出一定矛盾性的人物。
关于这个单元的教学,还有几点提出来供参考:
第一,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如戏剧的文体特征,它和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和小说)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特征;元杂剧以及话剧的知识。所介绍的知识要有益于学生理解、欣赏作品。
第二,抓住戏剧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要把教学重点完全放在对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的静态分析上。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如果在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那么讨论的结果也只是让学生对周朴园这个形象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而对周、鲁相认过程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碰撞与变化缺少体会,而这正是品咂戏剧之“味”时不可忽略的。
第三,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广阔的思考。如王国维称赞《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因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意志”,对于王国维的评价应该怎样理解?又如,侍萍是当年始乱终弃故事中的女主角,明明是受害者,而结局是她和周朴园一同遭到难以承受的打击,这和传统的小说、戏曲里常见的“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模式大不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雷雨》剧情给人怎样的思考?
第四,恰当利用音像资料。在学生比较充分地理解、欣赏剧作后,可播放相应的录音带或录像带,要求学生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注意朗诵者或演员对台词的处理是否和自己所理解的一致,然后在班上交流、讨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沙发
发表于 2012-4-14 17:22:09 | 只看该作者
顶下再看  
板凳
发表于 2012-4-14 17:22:09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可以用些时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5 17:53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