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汉语博大精深。就拿结构助词“的”“地”“得”来说,虽读音一致,然用途殊异。简单地说,“的”是定语标志,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地”是状语标志,用于“状+中”一类偏正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得”是补语标志,用于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补充说明。三者共存,明确分工,保证了汉语表达的精确性。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清三者的用法,避免胡乱混用,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避开繁琐高深的语法分析,在语感训练和素质培养过程中使学生轻松获得并扎实掌握三者的用法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说的是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影响极大,不易改变。所以,要赶在学生大量、经常运用“的”“地”“得”之前,帮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关于这三个结构助词的鲜明印象。那么,应该选择哪个阶段进行较系统的教学呢?《小学语文新课标》里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建议。笔者认为,只要找到了科学实用的教法,并打下了学习的基础,就可以实施相应的教学。我是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运用熟记歌谣的办法实施教学的。为了避免混淆,我教完《“的”字歌》,等学生结合实例在实践中逐渐巩固之后,才呈现《“地”字歌》。同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用之后,才进一步学习《“得”字歌》。这样,尊重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现把自编的歌谣呈现给广大教师,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有一定裨益。   
“的”字歌   
白勺“的”──“是什么”,   
名词跟着白勺“的”。   
红红的是什么?   
红红的太阳和苹果。   
金黄的是什么?   
金黄的玉米和花朵。   
宽宽的是什么?   
宽宽的公路和大河。   
长长的是什么?   
长长的绳子和火车。   
美丽的是什么?   
美丽的鲜花和景色。   
香甜的是什么?   
香甜的点心和水果。   
又高又大的山,   
又粗又壮的树,   
各种各样的桥,   
婉转动听的歌……   
白勺“的”──“是什么”,   
我会用“的”夸夸我!     
“地”字歌   
土也“地”──“做什么”,   
跟着土也“地”做动作。   
轻轻地做什么?   
轻轻地擦,轻轻地摸。   
悄悄地做什么?   
悄悄地走,悄悄地说。   
热情地做什么?   
热情地照顾我。   
急急忙忙地做什么?   
急急忙忙地去救火。   
懒洋洋地做什么?   
懒洋洋地晒太阳。   
慢吞吞地做什么?   
慢吞吞地把话说。   
高高兴兴地唱,   
痛痛快快地玩,   
安安静静地想,   
端端正正地坐……   
土也“地”──“做什么”,   
我会用“地”真不错!       
“得”字歌   
双人“得”──“怎么样”,   
到底怎样“得”来帮。   
跑得怎么样?   
跑得快极了!   
跳得怎么样?   
跳得可真高!   
写得怎么样?   
写得工整又大方。   
唱得怎么样?   
唱得动听又响亮。   
吓得怎么样?   
吓得脸白心又慌。   
冻得怎么样?   
冻得打战手也僵。   
哭得天昏地暗,   
笑得合不拢嘴,   
摔得鼻青脸肿,   
累得直不起腰,   
热得满头大汗,   
长得白白胖胖……   
双人“得”──“怎么样”,   
我会用“得”棒不棒?   
学习语言需求真,教学小语必用心。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创新科学高效的教法,小学语文教学必然柳暗花明,乐亦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