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易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库]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30 19: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家长,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家长易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调研8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解析】掌握历代选官制度的运作方式及特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A项中“中正”“评定”字样判定其为九品中正制,该制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B项中“摧毁门阀”“策试”“及第”等字样判定其为科举制,该制度自隋朝开始实行;由C项中“孝廉之举”字样即可判定其为察举制,该制度盛行于西汉;由D项中“八股形式”即可判定其为八股取士,其流行于明清。故本题答案为C。
  【品思总结】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
  解答上题的关键是熟悉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下面为大家总结一下相关古文中对选官制度的解读。
  (1)“大人世及以为礼”: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2)“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上题的C项反映的就是察举制。
  (3)“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同时九品的划分也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上题的A项反映了九品中正制。
  (4)“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该诗选自唐朝孟郊的《登科后》,反映了孟郊考中进士之后的欢快心情。科举制自创立以来,为不同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机会,相对公平,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但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僵化,逐渐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上题中的B、D反映的都是科举制 (D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调研9(2012·安徽卷)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局限性,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选官不能只重才学,还要注重品行,否则会导致官员日后滥用职权,危害百姓。答案为D。
  【反思领悟】客观公正地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就作用而言,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虽然科举制的弊端(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而易见,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6-11 03:42

Powered by 家长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