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家长易论坛 返回首页

风清扬的个人空间 http://www.jzyi.net/?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花大钱就能买到好的教育吗?

已有 268 次阅读2013-1-29 16:41 | 教育

“现在上学越来越上不起了,幼儿园升小学光一次择校费就得十几万。”一位白姓家长称,孩子9月份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孩子能上所谓的名校,家里最近总是在托关系找门路,可一听高达十几万的择校费,就有点望而却步了。继小升初之后,幼升小的问题又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现在的孩子要想上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学得好(幼升小考试成绩好),还得有一定的门路。而家长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名校,则主要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在作怪。 
  每逢假期,中小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补课情况,这早已成为了普遍现象。可对于一些只有四五岁左右的小孩来说,竟然也得在学龄前卷入到这场补课“大战”中来,而如此辛苦就是为了上一所他们眼中的好学校。 
  高中、初中、小学要择校,甚至幼儿园都有“择园”,这里面有些问题很突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激励着多少父母亲不吝金钱培养孩子?又有多少家庭纠结在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取舍中?结果呢,一方面为了应考,让孩子进各种辅导班,一方面又强调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钢琴、舞蹈、科技……样样落不下;上一所好的幼儿园,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便成为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五部曲”。从一出生到进大学,孩子、家长都疲惫不堪。


  数十年来,中国教育在教学规模、质量和成效上都有了较快发展,极大增加了国民受教育的机会,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但与此同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当前我国教育的众多弊病和缺点,比如高收费、乱收费、择校热、教育腐败、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等等问题。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择校现象在各地始终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们不仅成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隐痛和忧虑,更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 
  日前,据《楚天金报》披露,小学生的"占坑班"让孩子、家长苦不堪言。有的小学生二年级"上了这条船",三年级就戴上眼镜,六年级四个月内经历七次"奥数"竞赛,身心疲惫。家长抱怨"一个孩子上培训班,全家跟着受累。没有几十万元就没有好的教育"。
  这是一个值得警觉的话题。家长的这几十万元钱都进了谁的口袋,花大钱就能买到好的教育吗?
  许多家长们对教育认识上有个偏差:把教育等同于学科学习甚至成绩和分数,这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大多数家长又对孩子的学科学习心有余力不足,那么“花钱买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家长花大钱究竟谁得益?莫将孩子沦为某些机构的“摇钱树”! 教育实践发现,多数孩子的问题在于学习动机不明,动力不足,如果这个症结不解开,那么再高的“天价”也可能无用;再加上如果家长事先和孩子缺乏沟通的话,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反而引发孩子的逆反厌学。因而即使能承受高额的费用,选择了“天价”并不意味着父母们可以“花钱买心安。 
  近来媒体不断披露,合法或非法的课余培训班不讲诚信,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名校名师牌子,找几个没毕业的硕士生甚至本科生就收钱开课,普遍价码是一节课150元到200元。有媒体估算,此类花费要占城市普通家庭开支的三分之一以上。当然,并非所有培训班都无效,在这些班苦读一阵也许能提高分数。但是这种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学不到多少真才实学,提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功利取向和钻营陋习。就算家长只想花钱买分,也未必能如愿。可能有的参加辅导的学生,在辅导的学科上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结果没有辅导的学科成绩反而下降,结果考试总分并没有提高。 

  这些年没有条件送孩子进公办幼儿园的家长,要花大钱去民办幼儿园,其价格在每年万元乃至数万元。至于打着什么“双语”、“艺术”、“国际”等名号的天价幼儿园,入园费每月数千、逾万,总有市场。高收费的理由无非是超前教育、外教授课。在中国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当中,子女教育是绝对的投资重点。许多家庭,宁可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国门去。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去国外念大学,这从一方面反映出国人更加富足、视野更加开阔,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当前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中国, 受教育的机会仍然是不富足的甚至是贫乏的,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经济和体制等原因无法得到教育 。学校的质量和教育方式也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前景担忧。
  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于是,继“拼爹”之后,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拼同学”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谓“拼同学”的情况,其实很久以来就存在了,只是最近才被“名词化”了而已。如今“拼同学”的情况,不过是一直以来择校风潮的延续与发展罢了,进入好的学校,认识“有背景,有关系”的同学,对以后孩子办事或多或少能够有一些好处。除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外,还有什么因素导致“拼同学”这一情况的出现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而且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加剧、个体向上流动通道愈加拥挤,加上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重视人脉、强调“关系”的传统,导致了“拼同学”情况的出现。
  人脉关系、圈子文化,这些现象并非新现象,一些学者承认,好的人脉关系的确可以对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进名校”“攒人脉”想法的出现也不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造成这种局面的还有深层原因,即社会心态。
  父母尽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给孩子灌输“关系至上”的观念,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最终得不偿失。同学之间的感情十分可贵,家长如果给孩子灌输太多的“人脉”“关系”之类的概念,可能让这些功利的东西绑架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

  每家机构都有特定的盈利模式,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信息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最终导致家长期望值大打扣折,实际上,家长花了很多的钱不一定达到预期目标。现在的培训机构用那些零散的没有被科学论证的舶来数据,让大量望子成龙 心切的年轻父母动辄几千上万的花大钱。多数家长都知道钱花得冤枉,买来孩子、家长的苦和累,为什么又都趋之若鹜呢?就是怕孩子在多方利益交织成的无休止考试竞赛中输不起。有社科研究机构调查后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已是第二代,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更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兴趣、年龄和个体差异,把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大人被这些浅薄、偏狭的成才观牵着鼻子走,弄得一些孩子恐惧学习,甚至人格扭曲。

  不少中国学生在国内被一些不良留学中介和国外部分学校联合欺骗,被搜刮了大量钱财,到了国外根本没能学到所希望获得的知识,也没能按合同得到生活上的必要安置。这些学校有的是非正规学校,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能力接待中国学生的普通学校,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国外后长期没有学上或学历不被承认。花了大笔钞票,出去活受“洋罪”,不但得不到预期结果,而且还贻误了大好时光。可是,为什么为了孩子教育很多人宁可花大钱把孩子送到国外, 甚至自己移民海外?
  中国人望子成龙之心由来已久,父辈穷也好、富也罢,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让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总是最舍得花钱,市场这么热,机构如此多,宣传这么诱人……抱怨应试教育,感叹就业压力,然后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对未来的焦虑转化为“起跑线”上“砸钱”的动力。作为家长,当然想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这个所谓的好,就是大家所公认的名校。还有个别家长纯粹是虚荣心在作怪,总觉得孩子上了名校自己脸上也有光彩了,为此不惜花费高昂的择校费,跨区的距离来进入所谓的名校。而作为名校,之所以择校费越收越高,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家长对名校追逐的心理,在家长们都绞尽脑汁想让孩子进入名校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校方当然可以提自己的条件了,进而导致的情况就是名校的生源越来越多,普通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少。 
  目前存在的“权力择校”和“金钱择校”,与政府和学校的权责边界不清有关。如果政府的办学责任和权力,就界定为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和依法对学校进行监管,还会存在“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以教养教”的“机制创新”吗?如果政府部门保障了学校的投入,而学校自主办学,政府部门无权干涉学校的招生、学生培养,还会有择校、择校费的乱象吗? 
  提起好学校,许多家长都认为好学校就是高升学率,很少思考孩子的全面发展。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在教育问题上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在学校选择上,哪些学校才是最好的?“好学校”和“好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最好的教育不一定与钱有关。花大钱买不来高质量教育,这不是小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各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最终着力破解。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家长易论坛 ( 鄂ICP备16011226号-1  点我聊天

GMT+8, 2024-5-4 00:53

Powered by 家长易

返回顶部